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ēn ]

读音:ēn

拼音:en

简繁:恩

五笔:LDNU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LDNU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WKP

结构:上下

郑码:JDWZ

四角:60330

区位:2287

统一码:6069

异体字:㤙

英汉互译:kindness,mercy,charity

笔顺:竖、横折、横、撇、点、横、点、斜钩、点、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85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9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恩姓主要源自:妫姓。

恩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成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恩姓,陈大夫成恩之后。”

成恩,即成仲,字不恩,是春秋时期陈国陈哀公的庶子,后为陈国大夫。

周景王十一年(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农历10月间,陈国被楚灵王所灭。

后楚平王即位,为了暂时缓和与诸侯国的关系,于周景王十六年(楚平王前元年,公元前529年)复立陈哀公之孙陈吴为陈国君主,是为陈惠公,陈国由此复国。

复国之后,成恩建议陈惠公仍然追纪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为陈国本君元年,陈惠公在位二十八年,即以成恩所议记年。但是,陈国最终还是在五十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

在成恩(成仲不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yān(ㄧㄢ)。

恩姓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岭南恩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广控南方,曾派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岭南地区,迅速攻占了古百越、百濮诸民族的世居之地。但不久,秦王朝即在楚、汉联手之下被推翻,那数十万秦军在赵佗的领导下建立了南越政权,后称南越国。

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充分利用了秦朝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成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利用南越国抗汉之机,派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之地区设置了合浦郡,并将治所设在徐闻(今广东海康),以辖治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邕宁、横县一带地区。至此,大汉王朝的版图才真正覆盖了整个岭南地区。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将岭南有诸多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的秦汉时期之合浦郡之地改称为越州。到了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为有效地在岭南地区推行怀柔羁縻政策,在政治上因地制宜,采取州郡、羁糜府州、藩属国等多种形式;经济上减免边疆四夷的赋役,减轻对各族的压迫和剥削,加强朝贡、互市等贸易活动;笼络、优待四夷首领,重用蕃将,随时采用宣慰、安抚、侍子、赏赐、封爵、和亲等方式加强与四夷的关系,掌握四夷之上层;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并将越州改称为恩州,以示大唐王朝的恩御统治。

怀柔羁糜政策的有效实施,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夷不乱华”的封建统治思想,起到了消除民族界限、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积极作用。

其后,有诸多民族的氏族家邦大人被任命为州郡、羁糜府州的土司首领,成为羁糜政策的受益者。在恩州的傣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土司、宣抚使司官吏中,皆有以所处地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ēn(ㄣ)。[恩,读音作yān(ㄧㄢ),亦可读作ēn(ㄣ)]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公元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交合浦 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越州改称恩州。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茂名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一、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武宣,云南之马关、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中文大字典》注引《万姓统谱》云:“恩,陈大夫成恩之后。”成,氏;仲不,字;恩,名。《路史》亦载:“舜后有恩氏。”则成恩当为陈公族,系出妫姓。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老子之后有恩氏。”老子,名李耳,此当系出理姓。

二、

恩姓分布:江苏高淳、台湾桃园、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恩姓起源:

1、舜后有恩氏,老子之后有恩氏,见《路史》。

2、春秋时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见《风俗通》。

3、系自嬴姓。秦始祖伯益之裔恩成(一说为大费之子)之后,见《路史》及张澍《姓氏五书注》。

恩姓名人:

恩茂,东晋末前燕时东庠祭酒恩光,明时山东潍县人,正统间鸿胪寺司仪署丞。

郡望:宛邱。

历史名人

恩姓古代名人

恩茂两汉之际,(生卒年待考),宛人(今河南南阳宛城区)。著名大臣、燕国侍中祭酒。西汉燕国,是汉高祖刘邦在原春秋战国燕国故地所设置的一个诸侯国,最早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予开国功臣卢绾,后卢绾反叛被灭,逃降匈奴,燕国改封予刘姓家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子刘建为燕王,都于蓟城(今河北蓟州)。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建逝世,因无后国除,改为燕郡。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逝世,吕通被杀。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80年)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到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泽曾孙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立三子刘旦为燕刺王。,燕国在全盛时期,曾经自行发兵攻取真番、朝鲜,令其归属于燕国,并为朝鲜设置了官吏。恩茂,即为当时燕国的侍中祭酒,曾仕于燕刺王刘旦和其太子广阳顷王刘建。,据史籍《汉书》记载,汉武帝末年,围绕继位问题的一场明争暗斗已经逐步展开。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事被逼自杀,这场斗争就更趋于表面化。,汉武帝为了避免他死后政局发生变乱,抑制其子刘旦、刘胥、刘泽的势力,遂将幼子刘弗陵立为太子,随即将其母勾弋夫人处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不久,又命画工绘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大将军霍去病之子霍光,嘱托霍光像当年周公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姬诵一样地辅佐刘弗陵。,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病逝,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帝位的确定,不等于争夺帝位的斗争的结束。相反,更引起了激烈的争位之斗。霍光辅政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刺王刘旦。,上官桀为了谋取大汉王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汉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了公主的宠幸,并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汉昭帝的地位。,而燕刺王刘旦,则因年长于汉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决意夺位。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自认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因而使国家富强起来,自己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也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因此与燕刺王刘旦勾结起来。,由此,形成了以长公主和燕刺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并与宗室刘长、广陵王刘胥加紧勾结。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刺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5年)农历8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被霍光发觉,告以汉昭帝,刘泽伏诛。,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燕刺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其时祭酒(学官尊长)恩茂劝刘旦:“主事应慎,上官不足事,当以王孙泽戒。”刘旦嫌他“噜噪,斥令以教太子。”就是嫌他碍事,让他只管去给太子刘建教书。,燕刺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全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刺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汉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等等。并声称燕刺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则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汉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当燕刺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手中后,却被汉昭帝“押压”起来(留中不发),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后,也已得知上官桀等人的举动,就去站到张贴“周公负成王图”的画殿之中,不去朝见汉昭帝,以此要求汉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们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汉昭帝十分平静,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对他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辖兵力,时间根本就用不了十天,而燕刺王刘旦远在北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精心策划的阴谋,被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一语揭穿,所有的在朝大臣对汉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反而得到了稳固。,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惶恐不安,于是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然后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小官吏,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史官司马迁的女婿、大司农杨敞告发了,杨敞迅速转告了谏议大夫杜延年,于是汉昭帝、霍光及时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臣子们一并捕获,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刺王刘旦企图谋反的阴谋败露后,在汉昭帝赐死诏下,自知不得赦免,先后自杀身亡。,事后汉昭帝下诏说:“燕王迷惑失道,前与齐王子刘泽等为逆。抑而不扬,望王反道自新,今乃与长公主及左将军桀等谋危宗庙,燕王及公主皆自伏辜矣。其赦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与燕王、上官桀等谋反父母同产当坐者,皆免为庶人。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其后,汉昭帝改燕国为广阳郡,废黜了燕国,燕刺王刘旦的太子刘建被免为庶人。时燕国侍中祭酒恩茂以前谏免罪,仍服侍于刘建。,由于汉昭帝处置王朝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汉武帝后期遗留的诸如频繁向外用兵、强行盐铁专卖等引发的许多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逐渐衰退的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到汉宣帝刘病己执政之初的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再次更名广阳郡为广阳国,在原燕国侍中祭酒恩茂的建议下,汉宣帝推行仁政,敕封故燕刺王刘旦剩下的两个儿子刘庆为新昌侯,刘贤为安定侯,又在当年农历7月封故太子刘建为广阳顷王,以笼络刘氏宗亲支持其政。

郡望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公元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交合浦 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越州改称恩州。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茂名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一、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武宣,云南之马关、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中文大字典》注引《万姓统谱》云:“恩,陈大夫成恩之后。”成,氏;仲不,字;恩,名。《路史》亦载:“舜后有恩氏。”则成恩当为陈公族,系出妫姓。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老子之后有恩氏。”老子,名李耳,此当系出理姓。

二、

恩姓分布:江苏高淳、台湾桃园、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恩姓起源:

1、舜后有恩氏,老子之后有恩氏,见《路史》。

2、春秋时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见《风俗通》。

3、系自嬴姓。秦始祖伯益之裔恩成(一说为大费之子)之后,见《路史》及张澍《姓氏五书注》。

恩姓名人:

恩茂,东晋末前燕时东庠祭酒恩光,明时山东潍县人,正统间鸿胪寺司仪署丞。

郡望:宛邱。

姓氏源流

一、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武宣,云南之马关、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中文大字典》注引《万姓统谱》云:“恩,陈大夫成恩之后。”成,氏;仲不,字;恩,名。《路史》亦载:“舜后有恩氏。”则成恩当为陈公族,系出妫姓。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老子之后有恩氏。”老子,名李耳,此当系出理姓。

二、

恩姓分布:江苏高淳、台湾桃园、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恩姓起源:

1、舜后有恩氏,老子之后有恩氏,见《路史》。

2、春秋时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见《风俗通》。

3、系自嬴姓。秦始祖伯益之裔恩成(一说为大费之子)之后,见《路史》及张澍《姓氏五书注》。

恩姓名人:

恩茂,东晋末前燕时东庠祭酒恩光,明时山东潍县人,正统间鸿胪寺司仪署丞。

郡望:宛邱。

堂号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公元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交合浦 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越州改称恩州。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茂名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一、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武宣,云南之马关、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中文大字典》注引《万姓统谱》云:“恩,陈大夫成恩之后。”成,氏;仲不,字;恩,名。《路史》亦载:“舜后有恩氏。”则成恩当为陈公族,系出妫姓。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老子之后有恩氏。”老子,名李耳,此当系出理姓。

二、

恩姓分布:江苏高淳、台湾桃园、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恩姓起源:

1、舜后有恩氏,老子之后有恩氏,见《路史》。

2、春秋时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见《风俗通》。

3、系自嬴姓。秦始祖伯益之裔恩成(一说为大费之子)之后,见《路史》及张澍《姓氏五书注》。

恩姓名人:

恩茂,东晋末前燕时东庠祭酒恩光,明时山东潍县人,正统间鸿胪寺司仪署丞。

郡望:宛邱。